曬黑的氧化銥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(D)和分散在氧化錳上的銥(亮點)的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圖像,該氧化錳電沉積在耐腐蝕的鍍鉑鈦網(E、F、G)上。圖片來源:日本理化學研究所
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欣
5月10日,發(fā)表在《科學》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稱,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可持續(xù)資源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不改變氫氣產生速度的情況下,將反應所需的銥減少了95%。這一突破或有助提高生產“綠氫”的能力。
生產“綠氫”需要一種極其稀有的金屬——銥,但銥資源稀缺是個大問題。
研究團隊試圖繞過這一“瓶頸”。他們希望找到能長時間高速率生產“綠氫”的方法。此次他們成功地使用一種錳氧化物作為催化劑,將“綠氫”生產穩(wěn)定在相對較高的水平。
該研究是通過將錳和銥相結合來實現(xiàn)的。研究人員將單個銥原子散布在氧化錳上,避免它們彼此接觸。此時質子交換膜電解槽中的氫氣生成速度與單獨使用銥時相同,但銥的用量減少了95%。
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使用新催化劑,可以82%的效率連續(xù)生產超過3000小時的氫氣而不會出現(xiàn)性能下降。氧化錳和銥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成功的關鍵,因為這種相互作用導致銥處于罕見的、高活性的+6氧化態(tài)。
本文鏈接:http://www.3ypm.com.cn/news-2-4980-0.html新方法制氫?銥使用量減少95%
聲明:本網頁內容由互聯(lián)網博主自發(fā)貢獻,不代表本站觀點,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。天上不會到餡餅,請大家謹防詐騙!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(lián)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。
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點擊瀏覽器下方“”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“”按鈕
點擊右上角QQ
點擊瀏覽器下方“”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“”按鈕